农产品上行亟须打造农产品电商供应链
2018-05-17

“目前,我国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较低水平,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、商品化率不足、物流成本高、品牌影响力不够,对于品控的控制力较弱,导致农产品上行乏力。同时,困扰农产品上行的分级、包装、检测、质量追溯、营销推广等问题,都给农产品上行带来很大困难。”要解决上述问题,需要地方政府从农产品的生产、流通、销售等环节着手,打造高效、先进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,实现电商与当地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。

“摸家底”:提高网络市场的竞争优势

“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能借助电商渠道销售出去,农产品上行一定要聚焦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,梳理出来能够适合上行的相对优势的农副产品、乡村旅游、民俗产品等特色产品,这就需要地方摸一摸家底。”李建华说,地方政府一定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、因地制宜,组织当地的农业、林业、旅游、商务等相关职能部门,对辖区内农产品的生产情况,特别是生产亩数、产量、上市时间、质量和技术水平,以及销售情况,包括销售渠道及比例、自主品牌拥有情况、农产品电商企业及贫困户网络销售情况进行全面统计,形成基本档案和农产品数据库。

然后根据摸底情况,进行农产品的清晰定位,制定有针对性的网络销售措施,具体包括:哪些农产品适合网销、产品网销的优势、网销的方向和客户、网销模式(网络零售还是批发)、哪些农产品需要生产认证、哪些需要冷链延长农产品保鲜时间和网销周期、哪些农产品可以实现错峰销售、网络销售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,对于大部分地区而言,都没有进行全面和精准的摸底,对本地特色产品梳理不够,制定的销售措施也缺乏针对性,此外,数据统计过窄,没有把电商对于乡村旅游、民俗产品、餐饮住宿等统计进去,导致本地特色农产品没有取得网络市场的竞争优势。

“制标准”:规范农产品流程提升农产品品质

由于农产品的鲜活性、季节性、区域性、分散性等特点非常突出,加上生产主体的多元化,导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,同品不同质,成为制约农产品规模上行的重要因素。

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地方规范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,如育种、种植、养殖、施肥、浇灌、除草、采摘等生产环节;规范产品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流程,如仓储、分级、包装、预冷、检测、质量追溯等流通环节,向本地合作社、农户、家庭农场等进行推广。流程的标准化对于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控制和标准化水平,提高小农生产的集约化水平,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,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“地方只有制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、流通标准,才能保障产品的品质,通过积极培养本土的农产品供应链企业,让电商企业与之对接,进行统一采购,降低采购成本,才能让农产品能够上行的更远、上行的价格更高,生产主体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,才愿意投入到农业中来,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规模化。”

“育品牌”:打响区域品牌“金名片”

“区域公共品牌作为农产品电商供应链重要的环节,是兴农、助农、富农的有效途径,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,是一张区域的‘金名片’。”李建华表示,对区域的形象、美誉度、旅游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,需要注意的是,区域公共品牌不能注册为普通的商标,只能用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两种形式表现。

然而,目前部分地方存在品牌意识不强、保护意识不够的现象,一定程度导致区域公共品牌缺失,更有部分地方政府把普通商标作为区域公共品牌,导致区域公共品牌私有化。与区域公共品牌的“公共性”相比,企业品牌具有“专属性”,其他企业不能够分享企业品牌所带来的利益,企业品牌也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。

建设区域公共品牌一定要挖掘区域产品的生态、人文和特色价值,提升推广其商品价值,利用新媒体,讲好产品故事,利用区域公共品牌统一质量标准、统一包装标识、统一追溯,统一营销、统一宣传推广,以品牌担保品质。同时,区域公共品牌的运营一定要尊重市场规律,可以遵循“地方政府主推、行业协会主导、优势企业主用,专业团队运营”的思路,建立品牌共享机制,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。与此同时,品牌的建设离不开内外价值的创造者和运营者的共同努力,政府可将运营权委托企业进行运营,让各方与品牌共同成长,共同呵护,共享品牌带来的附加值和收益。


更多动态关注公众号“村包包”